訾字的上古时期的形态为“貭”,本义为牲畜的名字。后来才引申为指责、责难之意,写法也逐渐演变,如金文中用“貭”,战国易经以“辛辛貭貭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”形容后人的反省。
汉代开始出现“訾”字形,在《说文解字》中解释为“非是之谓”,表现出责难之义。清代康熙字典中将“貭”归并为“訾”,并解释为责问之意。至今,常用于指责、责难等场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