鲁仲连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名士,善于出谋划策,常周游各国,为其排难解纷。以下是关于鲁仲连的经典故事:
鲁仲连射书救聊城:公元前286年,燕昭王为了争霸天下,命乐毅为统帅,率兵二十万,以闪电战法,进攻齐国,不到半年就攻下齐国七十二座城池。当时齐国西部边陲重镇聊城,也是其中之一。燕昭王死后,燕军纪律松懈,战斗力减弱。公元前278年燕惠王即位,齐国名将田单为了做好收复失地的准备,曾派人进谗燕惠王,引起燕惠王对乐毅及聊城守城将领燕冲的怀疑。燕王听信谗言把乐毅罢官回乡。燕冲不敢重回燕国,怕回燕被杀,只得固守聊城。齐将田单趁此机会,用火牛龙虎阵的战术破了燕军,杀死燕上将军骑劫,乘胜追击,数月内即夺回被燕军占领的七十一座城池。燕冲自幼跟随乐毅冲锋陷阵,骁勇善战,加上当时的聊城是内城外廓结构,四面环水,只有一条大道由南门出入,易守难攻。田单率军围攻聊城一年有余,却未攻下。两军相持期间,城内因长期困守,粮尽柴绝而“食人炊骨”;城外因屡攻受挫,士气锐减而“杀戮甚重”。黎民百姓灾难深重,苦不堪言。鲁仲连得知此事,决定亲赴聊城,救聊城兵民于水火。鲁仲连到达聊城后,亲眼目睹聊城因战事持久,双方损兵折将、生灵涂炭的惨状,毅然亲见田单将军,田单听取他的建议,暂停攻城。于是,鲁仲连亲自写了一封书信,在城东门外临时修筑的一高台上,将书信系在箭上,射入城中。鲁仲连在信中用透彻的语言、感人的史实向燕冲晓以利害。他首先以“智者不背时而弃利,勇士不劫死而灭名,忠臣不先身而后君”的标准,指出燕冲固守聊城是不忠、不勇、不智的错误行为;接着又分析了齐军必胜的形势,明示燕冲或退兵回燕、或叛燕降齐的两条路;最后又以管仲、曹沫的历史功业和经验为例,说明人如果拘小节,则不能成大器的道理。最终,鲁仲连说服了燕冲,燕冲开城投降,齐国收复了聊城。
鲁仲连义不帝秦:鲁仲连是齐国人,能言善辩,12岁时已远近闻名,被人们称为“千里驹”。一次,当鲁仲连漫游到赵国都城邯郸,正赶上秦军围困邯郸,而魏国将军晋鄙统率十万援军徘徊观望,赵国岌岌可危。而这时,如何应对秦国,东方六国也是有不同的方法,有的要坚持武装抗争,也有的提出只要满足的秦国的要求,秦国就会和大家和平相处的。其中魏国的主和派占上风,魏国就派使者新坦(yuán)衍对赵王和平原君说:“秦攻打邯郸,只是为了称帝而已。假若赵国尊奉秦昭王为帝,做诸侯的领袖,那么,秦国一定会撤兵。”赵王和平原君对此半信半疑,犹豫不决。鲁仲连听到这个消息后,急忙去见平原君,并且毛遂自荐与新坦衍进行了一场辩论,阐明了尊秦为帝对东方诸国,特别是魏国大魏王的危害,最终说服了新坦衍,新坦衍不但不再谈尊秦为帝的事,还向鲁仲连道了歉。后来这番谈话传到了秦军军营,秦军高层认为外交战略已经失败,为了不被东方六国救赵的援兵包围,急忙后退50里扎营,恰巧又赶上魏国信陵君公子无忌率领的援赵大军前来攻击,秦军只好退兵回师,赵国于是得以保全。事后,鲁仲连既没有在赵国做官,也没有接受赏金,只是吃了一顿酒宴,然后就辞别平原君而去,并终生不再登门求见。
如果你想了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