儿童自制力的发展是一个复杂且持续的过程,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,包括生理、心理、环境等。以下是一些关于儿童自制力发展的周期性规律的总结:
生理发展:大脑额叶是保证人的意志行为的器官,孩子的额叶发育器官成熟较晚。因此,在行为过程中情绪不稳定,随意性较大。对孩子来说,他们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,遇到不顺心或不乐意的事,情绪往往就会低落,不愿意做事或半途而废。
需求满足:孩子在正常的生活和成长过程中,有些合理和必要的要求家长是必须满足的。但是由于家庭条件优越或家长的溺爱,有的孩子从小成长在没有限制和约束的环境中,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不需要任何的约束、克制、等待、忍耐,就可以实现自已的愿望、需求或目的的心态。孩子的所有需要都很容易得到满足,就养成了一种可以任意而为的心态。
教育观念: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小,生理、心理发育不完善,因此行为缺乏自我控制是很正常的现象,随着年龄的增长,自然就改变了。他们坚信所谓“船到桥头自然直”的教育理念,没有意识到自制力其实是后天形成的,是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培养的。
时间管理:自制力是人们抵制外来刺激的干扰和引诱,掌握自己的愿望、情感,从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。在寒假期间,通过制定时间规划表,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合理安排、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,多做几件有意义的事,提升自制力,养成一些受益终身的好习惯。
目标设定:帮助他们设定具体、可实现的短期和长期目标。目标应该具体明确,有明确的时间表和可量化的标准。
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:家长和教育者应帮助孩子建立积极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。青春期孩子往往会模仿他们身边的成年人,家长和孩子应该展示出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,以便孩子能够收到启发。
总的来说,儿童自制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,需要家长和教育者的耐心引导和培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