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相国寺并非完全重建,而是在历史上的多次毁建过程中,保持了原有的格局,并在不同时期进行了。大相国寺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(555年),后在唐景云二年(711年)重建,并在唐睿宗时期赐名。明末时,大相国寺毁于黄河水淹,清乾隆三十一年(1766年)再次重建。清顺治、乾隆、康熙三位皇帝在保持原有格局的基础上,对大相国寺进行了重建,但规模已不及唐宋时期。近年来,大相国寺的大部分建筑得到了重建。综上所述,大相国寺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重建,既有官方的重建,也有近年来的重建工程,使得寺院的规模和建筑形式与历史上有所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