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由之一,可以极大缓解北京主城区的人口压力。众所周知,北京主城区人口稠密,交通、资源压力非常大。而这最重要的原因,是中央机关和北京市政府都在主城区,甚至都在市中心。这些年来,一直有人建议迁都,有提出迁到外地城市的,有提出迁到通州的。比较起来,迁都和迁移市政府,后者更易操作,影响也小。如果两个迁一个的话,不妨将市政府迁通州。
理由之二,可以让北京的“副中心”真正建起来。建国以后,北京城一直“摊大饼”式扩张。为了疏散中心城区的人口,多年前就开始建“卫星城”。但是,“卫星城”没有重点,近郊的原县城如通州、昌平、顺义、良乡、黄村等,个个都被作为“卫星城”建设。“遍地开花”的结果,卫星城都很小,主城依然拥堵。2004年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》提出重点发展通州、顺义、亦庄3个新城,也没见它们发展得比其他新城突出多少。2012年,北京提出将通州打造为城市副中心,但也基本只停留在口头上。将市政府搬到通州,有助于将副中心坐实。
从全国来看,迁过市政府的大城市并不少,比如广州、青岛、昆明,都曾将市政府迁移,改变了原有城市布局,也促进了副中心或者新城区的发展。北京至今没有一个像上海浦东新区、天津滨海新区那样的区域,把“副中心”通州建成这样的一个重要新城区,是不是挺好的?
理由之三,可以有效促进“京津冀一体化”建设。几天前澎湃新闻网报道,河北廊坊市下辖的“北三县”,被传将与北京通州、天津武清一起被单独划出来,成立“京津冀一体化示范区”。组建一个与省并列的“示范区”,显然没必要。而“北三县”尤其是三河市的燕郊,期望被划入北京已久,但操作起来较难,因为并一个燕郊就得新增几十万北京户口。通州作为北京唯一与天津、河北同时接壤的区,市政府迁过去,主动“靠近”津、冀,无疑有利合作。而随着市政府搬迁和副中心建设,通州就业机会增加,住燕郊的也不用每天往北京城里赶了。
当然,将北京市政府搬到通州,也是一项不小的工程,而且可能会出现些情况。比如,要耗资建新办公楼,可能带来通州房价上涨,还会冲击北京城原有“中轴线”布局的传统观念。但整体而言,利大于弊,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能克服,且基本上不会遇到太大阻力。天时(北京需要调整城市布局,京津冀一体化被列国家战略)、地利(通州被定为城市副中心,预留了行政办公用地,与天津、河北接壤)、人和(通州盼望市政府过去、市民希望疏散主城区拥堵)都已具备,就期待高层拿出决断,在做好调研和预算的基础上,适时将搬迁付诸实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