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晋南北朝时,还称剪子为“刀”。六朝人所作《玉台新咏•焦仲卿妻》:“左手持刀尺,右手执绫罗。”这是写焦妻刘氏,左手操剪刀或持尺,右手拿绢绫或执罗缎。心灵手巧,善剪裁会缝衣。后人用“刀尺”借指裁缝。
“寒衣处处催刀尺,白帝城高急暮砧”,(杜甫《秋兴》)是写:暮秋将尽,严霜袭人,亟待裁缝冬衣了。而郭泰机《答傅咸》中的“衣工秉刀尺”,“刀尺”则不是指裁缝,而又是实指剪刀和尺。是说做衣缝裳,必须执持剪子和尺,用尺量布,用剪裁衣。
“吴刀剪彩缝舞衣,明妆丽服夺春晖。”(李白《白紵辞》)“吴”,苏州别称;“刀”,剪子;“吴刀”,即苏州制造的剪子。吴刀在唐代已是闺门绣户的佳品,为针黹女红必备。唐代的剪刀,已是“快如走风,润如油”。
尤其是并州(今山西太原)剪刀,闻名遐迩,所以赢得杜工部的称赞:“安得并州快剪刀,剪取吴淞半江水。”唐代并州的剪刀是何式样不得而知。考古学家曾在河南洛阳北宋古墓中发现过熙宁五年(1072年)的墓穴,墓穴中出土的剪子的两股交叉处,中间打眼装轴,使用起来简捷省力